首页

足奴sm在线播放

时间:2024-07-06 02:12:55 作者:(年中经济观察)极端天气频发会否影响中国粮食安全? 浏览量:74495

  中新社北京7月5日电 (记者 陈溯)今年入汛以来,中国极端天气频发。6月,华北、黄淮等地干旱快速发展,长江流域遭遇历史同期第二多强降雨。中国粮食安全会否因此受到影响?

  进入夏季,中国出现“南涝北旱”现象,南方强降雨具有极端性。据气象部门统计,6月10日入梅以来(6月10日至30日),长江流域、珠江流域降水量分别较常年同期偏多49.2%和18.6%。强降水造成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南、贵州、安徽、湖北9省份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暴雨洪涝等灾害。

 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向中新社记者表示,南方强降雨主要影响水稻生长区,水稻是水生作物,洪涝灾害对其影响不大,且当前尚处于年中,随着后期加强补种和技术干预,仍可挽回一定损失。“作为重要口粮之一,中国稻谷库存充裕,南方洪涝灾害对中国大米安全供给影响比较有限。”

  与此同时,华北、黄淮、江淮持续少雨高温,干旱快速发展,农业生产面临挑战。李国祥认为,6月干旱正值小麦收获季后期,对其影响较小。旱情主要影响玉米夏播时机,由于后期天气具有较大不确定性,应重点关注其对夏播的影响。

  据农业农村部公开信息,占中国全年粮食产量20%以上的夏粮今年丰收已成定局。当前正值秋粮生长期,展望后期,能否保障全年粮食安全主要取决于水旱灾害对其影响如何。

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表示,目前秋粮玉米正处于出苗和生长期,水资源保障十分重要。从现实情况来看,中国大中型灌区水资源基本能够得到保障,灌区粮食产量占全国75%以上,对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顶梁柱作用。“从整体情况判断,尽管水旱灾害频发,只要应对措施得当且不发生大面积极端变化,不足以影响今年国家粮食安全,不用过度担心。”

  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,也是农业生产大国和人口大国。极端天气频发之下,官方已行动起来,采取加强气象监测预警、农田水利调控、农业技术减灾等多种措施减轻灾情损失,全力保障粮食安全。

  姜文来表示,近年来,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,抵御水旱灾能力不断增强。2000年至2022年,中国平均每年因旱灾粮食损失为223亿公斤,而2013年至2022年平均因旱灾粮食损失为136亿公斤,粮食生产抵御旱灾能力显著增强。

 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,极端干旱、水灾发生的频次和强度不断增加,对农业生产的挑战也在加剧。

  李国祥表示,面对日益频发的极端天气事件,要加强农业灾害防控体制机制建设,细化各项应对措施。如以前通常是“南涝北旱”,在极端天气影响下,现在北方也易出现极端暴雨。去年华北地区遭遇的严重涝灾,就提醒北方地区要加强排灌系统建设。

  姜文来提醒,应对极端气候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,仍然任重道远。要强化现代化手段,加强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建设,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。(完)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上海老牌妇女用品商店将闭店改造 市民追寻年代记忆

11日,参访团一行参加了丰都名山朝山进香活动,观看了2024丰都庙会巡游。当晚,又共同见证2024丰都庙会开幕。在丰都名山,参访团成员与大陆同胞一起,为花莲地震中受灾的同胞祈福,也为两岸同胞祈福。

外交部:中俄开展正常的经贸合作不针对第三方

赖恒红称,对涉及东风水库等水源保护区的新建工业项目、开发性旅游项目、化工类项目,“三湖”流域内的废水排放量大的工业项目及其他污染类项目,排放重金属的废旧电池回收项目等,玉溪市已明确提出选址不合理,必须另行选址建设。(完)

找车位、寻爱车皆可一键解决!来乌镇感受“潮”出行

丽水3月22日电(邵燕飞 周健 叶珊珊 吴周鹏)阳春三月送新兵,从戎报国踏征程。在今年的新兵队伍中,来自浙江丽水云和的吴际在大学毕业后响应号召,圆梦空军。从1938年到2024年,跨越86年时空,一家四代从军的接力棒又有了新的传递。

中国外交部新任发言人林剑亮相:期待真诚沟通

公输堂,原名源远堂,位于西安市鄠邑区渭丰街道祁南村中部,是一座集建筑、雕刻、绘画于一体的建筑,创建于明代永乐年间,历时十一年建成。其外观与明清时期当地民居别无他样,但内部建筑却“别有洞天”,有“中国古代建筑微缩艺术的绝唱”“小木作雕刻艺术瑰宝”之称。公输堂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,是保护和传承华夏文明的重要遗存,是连接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的桥梁。中法合作的“公输堂彩绘木作保护研究”项目,使中法两国跨越国界,携手为古建保护贡献力量。走,前往公输堂,感受其雕刻之“精”、结合之“巧”、造型之“绝”、彩绘之“细”。

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累计注册企业近万家

目前西安正在加快打造航空航天产业链和创新链,这个产业集群内,科创平台和创新企业的相互激发相互成就。从整体来看,西安科创中心有哪些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?下一步从何发力?来听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相关专家的分析解读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